News
行业动态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传媒行业发展变革-关注5G背景下的沉浸式数字媒体

2023-09-21

关注5G背景下的沉浸式数字媒体

——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

孟阳

  科技进步带来社会生活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成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下简称“5G”)的发展让传媒行业迎来重大变革。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5G、全息传感投影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旅行业充分运用智能化、数字化媒体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沉浸式体验成为数字媒体发展新趋势。

  数字媒体的沉浸式传播

  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呈现高精度、极速化、低延时和沉浸化等特征。数字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侧重于感官体验,利用5G网络可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展示效果,虚实交替之际,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在沉浸式传播场景中,身体成为感受和整合信息的媒介,身体和媒介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从外向内的反向传播。沉浸式传播是泛在化传播,媒介融入周围环境,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某种意义上而言无所不能的浸透传播模式。

  在沉浸式传播中,场景不断转换,信息层层推进,时空边界逐渐模糊化。因此,沉浸式传播没有所谓的中心。受众不再是信息传输的末端,而是贯穿于信息传播全过程,形成了以受众为主导的传播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海量信息,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识别和个性化创意定制推送。在千兆互联网运行技术的支持下,受众倾向于实时直播、高清视频和全息投影等更加完整化、智能化、多元化和沉浸化的选择。

  至此,信息、媒介、传播方式、受众之间的关系被重新梳理,传播方式从双向互动传播转向沉浸式传播,传媒行业迎来了高度智能化和泛媒介化的“第三媒介时代”。

  沉浸式数字媒体的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沉浸式数字媒体具有融合性、无边界和具身性等特征。

  第一,沉浸式数字媒体的融合性特征。沉浸式数字媒体通过人体、沉浸媒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虚拟和现实空间的融合重构,历史和现实的交错重叠,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在西沙华光礁沉船展厅通过两层建筑的虚实结合,为我们重构了沉船现场。在该场景中,楼上利用三维和视频投影技术打造虚拟船舱,楼下通过沉船文物实物、海洋生物标本和光影等复原沉船地点的海底景象。人们置身其中,抬眼可以了解当年船舱中的景象,俯身文物仿佛触手可及。

  第二,沉浸式数字媒体的无边界特征。媒介融合打破了现实的物理边界,时间和空间边界消弭,无屏传播让用户可以更好地沉浸到开放的传播系统中。南海博物馆中的“南海自然生态陈列”通过数字虚拟影像、海底生态墙、生物标本和模型、数字互动墙和仿真光影等打造了一个海底世界。一步一景,景景堆叠,在无边界的传播环境下,让受众仿佛进入了类海洋的流动空间。

  第三,沉浸式数字媒体的具身性特征。沉浸感是指让受众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沉浸体验。沉浸式传播与人的意识和体验息息相关,沉浸式数字媒体也是针对人本身运作的,具身性是其重要特征。

  推动沉浸式数字媒体发展完善

  不可忽视的是,沉浸式数字媒体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相关技术还不够完善、内容制作不够精致、传播内容侧重娱乐性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发展完善沉浸式数字媒体。

  首先,要精致化传播内容。利用虚实混合的布景渲染气氛、塑造情境,配合角色演绎与音效等具身性元素,营造出更令人震撼的、具有真实感的沉浸式体验。其次,要完善媒介融合,打造无边界空间。沉浸在没有边界的时空当中,人们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经历、探索、体验各种事件或事物,使参与者在主观感受与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再次,要注重具身性互动。沉浸式传播中的沉浸可以分为物质沉浸和情绪沉浸。在泛化传播中用户成为传播的主体,并通过体验回归内心感受形成具身化的互动。又次,要构建个性化沉浸场景。用户可以随着视觉影像逐渐融入场景,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情绪情感。通过构建个性化的沉浸场景,有针对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更精准地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最后,要兼顾娱乐性和功能性。在开发沉浸式体验活动、发展沉浸式数字媒体时,不仅要利用娱乐性吸引受众,而且要兼顾功能性,让沉浸式数字媒体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