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行业动态

ChatGPT与传媒:未来传媒行业的变革之路——第一期中国传媒沙龙综述

2023-09-21

ChatGPT与传媒:未来传媒行业的变革之路——第一期中国传媒沙龙综述

阳春三月,树绿花繁。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在春风沐浴下面貌一新,春意盎然。2023年3月25日,以“GPT-4与传媒”为主题的第一期中国传媒沙龙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该沙龙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和传媒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主办。来自产学研三界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未来传媒行业的变革之路。沙龙话题前沿、形式新颖,吸引了学界业界嘉宾的广泛关注,能容纳8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很多师生站在门口走廊里听会。这是一场围绕“GPT-4与传媒”这一主题的头脑风暴,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最前沿话题的思想饕餮盛宴。

图片 1.png

1

用好“第二大脑”

防范安全风险

本次沙龙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守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出席并致辞。

刘守训副校长在致辞中谈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最新人工智能技术“一日千里,狂飙突进”,给传媒业和传媒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他提出了几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GPT-4将在未来发展出什么新应用?受GPT-4的影响传媒业态将呈现什么样的新面貌?传媒人何去何从?他指出,首先,需要各位专家学者以务实主义的学术视角,枚举当前比较成功的GPT在传媒业的应用,复盘其中的利弊得失。其次,要维护人工智能这个“第二大脑”,保证“第二大脑”的主导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最后,充分利用GPT-4技术赋能,努力使其在传媒行业实现“创新扩散”。这源自于我们具有三个力:一是对科技的想象力,二是数字资源的生产力,三是挑战权威的意志力。

崔海教副院长在致辞中谈到,传媒行业应该是最新事物的第一感知者,也应该是最新技术最早的拥抱者。ChatGPT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传媒业想要运用好这一新技术,主要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跟踪研究,二是及时报道, 三是广泛应用,四是推动完善。总体来说,ChatGPT还是新生事物,还在快速迭代,不断完善。这一技术的发展下一步要在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二是拓宽使用范围,三是防范安全风险,四是强化内容建设能力。ChatGPT发展方兴未艾,传媒行业怎样利用好这一技术是一个新课题。他希望科技界和传媒界的专家共同联手,融合发展,为传媒科技融合发展贡献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传媒界的力量。

2

迎接新挑战

守好话语权

主题发言环节邀请到4位嘉宾,分别为业界资深专家、高校著名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实现了产学研三界联动。这4位嘉宾提供了先锋视角、分享了实战经验,提出了发现的问题与研究心得。

图片 2.png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5G融媒体事业部副主任蔡津津以《AGI与AIGC时代的来临对全媒传播体系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建议》为题,从挑战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展开演讲。她认为挑战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ChatGPT将对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传播格局、舆论构成和传媒生态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二是ChatGPT对我国全媒体传播格局带来全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流新媒体平台终端建设、媒体综合实力竞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三是ChatGPT将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要警惕“生产力变革”背后的话语权转移,警惕“客观中立”背后的价值渗透,警惕“去中心化”背后的超级中心化。面对挑战,她提出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人的主导性,强化人作为AI导师的能力;二是强化议题发现与策划能力;三是制定内容安全生产、传播安全与意识形态审核标准,提高工具研发的能力;四是强化实地调查研究能力;五是强化知识密度高的数据集生产能力;六是强化垂直领域AIGC模型研发能力;七是强化融媒体共创协同可持续价值生态建设能力。此外,她建议将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来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茜副教授做了《AIGC时代的社交机器人》的主题发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IGC如何赋能社交机器人”。她认为媒体系统不再仅仅由“人”组成,而是“人与机器”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当前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的智能机器人参与到舆论战里,如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公投以及俄乌冲突等。研究表明,人机共生时代机器和算法天然偏好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她预判,AIGC赋能社交机器人,人机耦合的浪潮将更快到来。社交机器人是计算宣传大规模实现的最主要手段,一般通过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信息干扰舆论以及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等策略展开行动,并试图影响舆论。在ChatGPT的加持下,社交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以不同的人设,甚至是不同的立场生成内容。GPT-4甚至可以让社交机器人根据上下文情景来生成多模态内容,包括伪造图片等信息。最后她提出,ChatGPT和社交机器人结合可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学。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导张远教授,以《GPT:技术革命与风险》为题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GPT大模型的原理。GPT大模型原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自监督预训练到有监督微调再到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实现大语言模型与人类意图对齐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她指出GPT大模型拥有了情景学习(In-Context Learning)和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的能力,说明了GPT的技术特点和种种技术壁垒。目前我国比较欠缺的是大模型训练技术。二是GPT生态的进展。GPT类模型是一种运行在文本上的新型计算机架构,它不仅可以与人类交谈,也可以与现有的软件基础设施交谈,API是第一步,插件是第二步,这些都是GPT的“眼睛和耳朵”。GPT类模型逐渐显现出“通用目的技术”的三个特性,即普遍适用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有望成为驱动工业革命的变革引擎。三是GPT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AIGC内容交织谎言与真相、含有操控信息、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以及产生更深层次的“信息茧房”等,同时GPT还存在隐私和数据保护的问题。

百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全文,从百度公司的情况、文心一言的产品、大模型的技术三个方面展开主题发言,展现了百度最新发布的大模型技术产品及其合作案例。他指出百度公司将自己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并对大语言模型有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他现场展示了“文心一言”产品在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多模态生成等方面的表现,生动呈现了“文心一言”作为新一代大语言模型在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方面的能力。随后,他介绍了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布局,以及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文心一言”的使用与反馈中,通过广大用户的合力作用共同打造本土化的大语言模型。

3

利用“人机耦合”

推进媒体融合

主题交流环节产学研三界嘉宾互动畅谈,破除自身专业领域“信息茧房”,激荡出思维火花,获取知识体系之外的信息,拓宽认知边界。同时,为与会者打开了新思路。

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认为ChatGPT火爆出圈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满足了搜索答案的刚需和陪伴的情感需求,还可以跨模态生成内容。她提出传媒业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思路:一是核心方法在于正视精神领域“工业革命”的特殊挑战,扬长避短,防范风险;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助推媒体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会形成人和机器的融合,从而对媒体生产、传播的全链条产生影响,以后内容生产会是UGC+PGC+AIGC的模式,推动媒体更加专业化;三是传媒业要直面ChatGPT这种颠覆性技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四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催生的创新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个性化内容生产、众创众包功能、多场景入口以及与媒体相关的信息核查服务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晶教授认为,新技术对舆论环境带来颠覆式的影响,主要是从两方面产生:一方面,更多的智能机器人生产的内容会进入舆论场,并且会被自身信息识别能力不强的人群接受并且认同;另一方面,随着持续性的人机交互,我们对机器所反馈的信息信任程度加深,机器生产的信息会逐渐进入到认知中。她还指出,未来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应该具有批判能力、引导能力,能够在内容生产的时候做到价值引领和意义赋能。

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于德清,从两个“不可避免”谈了自己的感受。一是生成式AI进入传媒领域是不可避免的。生成式AI进入传媒领域降低了媒体生产成本,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但同时也给传媒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要对做记者这个职业有信心,思想性创造可以守住阵地。二是生成式AI的滥用是不可避免的。到目前为止,在欧美国家已经出现了各个方面的滥用情况。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在监管层面,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边界、制定规则。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教授结合与AI对话的“具身”体验,提出两个问题:第一,AIGC能做到什么,又做不到什么?第二,AIGC创造出来的作品作者是谁?机器人基于语料库可生成新闻稿,但由于缺失“在场”,做不到非常独创性的东西。未来,摄像头会变成大模型和AI的“眼睛”,麦克风会成为它的“耳朵”,GPS定位系统会成为它的“脚”等。媒介不再是人体的延伸,而人变成智能系统的组成元素。“肉身苦弱,机械飞升”可能是必然趋势。随着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人、机器和世界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关于法律、关于财产、关于保护与侵害等基本的观念可能会有所改变。

腾讯媒体研究院公众号主编井婷婷谈到,作为媒体的一线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感到开心,技术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她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会让行业更“卷”,未来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可能会出现新型的岗位。她认为面对这样的危机,媒体从业者要大胆去摸索、去尝试,从而实现成功转型。

4

扬帆启航

未来可期

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本次沙龙。首先他谈到,中国传媒沙龙策划酝酿已久,历经“三年孕育”终于迎来“今朝诞生”,首期的举办宣告中国传媒沙龙系列活动扬帆启航了。其次,沙龙将关注和探讨传媒行业发展焦点、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交流思想经验,寻找解决方案。最后,他谈到了中国传媒沙龙未来发展构想:沙龙将对接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传媒年会、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深入学界、业界。未来沙龙要“新锐前沿,打造品牌”。他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由衷地希望中国传媒沙龙能够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中成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为学术和应用领域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院院长任孟山表示,中国传媒沙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宗旨是打造智库型政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动传媒行业和学术研究协同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本期沙龙的成功举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期待更多的政产学研同仁加入,将中国传媒沙龙办成一个思想交流和传媒发展的高端智库平台。(本文特约记者任泽阳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3年10期